信阳毛尖品鉴网

临朐大唐红丝砚博物馆:汉砚之美,朴拙浑厚

06-27

临朐大唐红丝砚博物馆:汉砚之美,朴拙浑厚


临朐大唐红丝砚博物馆,设有古砚展区,以红丝石为材,原式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砚式,展示了历代砚式演变轨迹,梳理出古砚形制的发展脉络,再现千年砚文化之风韵。

砚,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独特物证。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好文房由来已久。“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中国的砚台,从秦汉时代逐渐形成,已伴随着人们走过两千余载。

用研石磨颜料进行书写、绘画,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开始。早在中原文化之初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间,便出现了琢磨规整的研磨器,器有足、面平整,研磨棒呈圆棍状,是研磨谷物的重要工具。稍晚的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里,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一个研磨盘、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是砚的前身。

早期的砚,在形制方面,长期保持着附有磨杵的形式。其砚石多取天然而形稍圆者,周缘或下规整,但其表面必平齐以供研磨,研石则多如圆柱状、圆锥状或馒头状。可说是最雏形的砚式。从以姜寨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汉代的大约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早期砚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之中。

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至秦初的墓中,曾出土一件早期书写用砚,砚为不太规则的菱形鹅卵石加工而成,附研石一件,亦为鹅卵石加工刻成,砚面与研石面均有使用痕迹与墨迹。同时出土的还有圆柱墨一块,墨色纯黑。这块造型极其简单、体积又不太大的鹅卵石,呈前代之式,启后代之形,为我们揭示了早期书写砚的雏形。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趋发达,因而砚的功用和地位更加突出。考古发现不断有汉砚出土,说明汉代已普遍使用砚了。由于人工手捏墨的出现和纸的发明,砚的用途也逐渐演变为专用的书写工具,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汉砚有陶砚、铜砚、漆砚、玉砚等,以石砚最多,其纹饰、造型简约质朴,但亦受同时期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显示出美化的趋势。天然石板砚式多见于西汉时期,圆形带盖的三足砚多见于东汉晚期,通常分为砚身、砚盖、砚石三个部分组成;有的砚还在平台的近边处挖一个或两个耳杯状水池;三足多如圆柱状,有的还雕有熊纹或熊形、虎形等,取法朴拙雄厚。至于砚盖,则是雕刻的重点;浮雕或镂雕辟邪、蹲蛙、双鸠、双龙等,又有镂雕作六龙、四龙、双龙缠绕者,足见技法之繁复。长方形薄板砚,由西汉中期经新莽而流行于整个东汉时期。扁圆形砚板、圆形三足带盖。长方形薄板砚,为汉砚的三种常见型。偶或能见一些特殊的砚式,如兽形铜函石砚,漆砚、木砚等。

红丝砚 仿汉鎏金镶嵌兽形盒砚(东汉)

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

原砚藏于南京博物院

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汉代制作工艺的至臻之作,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古人对蟾蜍颇为敬畏,认为是镇凶邪、助长生的吉祥物。《太平御览》引《关中记》就记载说:“蟾蜍头生角,得为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

红丝砚 仿汉双鸠盖三足砚

直径14.8CM,高15.7CM

原砚藏于故宫博物院

砚分两部分,盖雕双鸠,砚底三兽足。

红丝砚 仿汉辟邪盖三熊足石砚

高14cm,直径14.6cm。

原砚藏于故宫博物院

砚圆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擎状。砚盖圆形,表面琢磨光滑,盖顶雕饰辟邪,体态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视,身饰减地凸起弧线,颇具神韵。盖内雕刻螺旋式弧线,雕刻痕迹明显,略显出黑白相间的石质纹理。

此砚雕刻技艺娴熟,造型显示出汉代石雕艺术的风格,古朴生动。

红丝砚 仿汉十二峰陶砚

原砚藏故宫博物院

通高:17.9cm,宽:21.5cm,径:18.5cm。

砚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原砚出土于河南洛阳,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

红丝砚 仿汉熊足圆形砚

直径*高:22.5*10.3CM


红丝砚 仿西汉圆形三足砚

通高*宽:15.4*14.8CM

这方古朴的汉砚,它的拙实有力的兽足与羽翼丰满的鸟

红丝砚 仿西汉石砚

12*12.4*4.5CM

红丝砚 仿东汉鎏金兽形砚

12.6*7.4*6.8CM

虎斑猫图片大全大图高清

大溪地黑珍珠10mm多少钱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