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品鉴网

薄云天:刀下生辉,竹艺绘彩

02-11

薄云天:刀下生辉,竹艺绘彩

薄云天伏案创作。

“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详细介绍了竹刻的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

今年57岁的薄云天是竹刻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廊坊人。他深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书法和雕刻,尤其喜欢高贵典雅的竹刻工艺。经过艰辛付出,不断积累,薄云天掌握了阴刻、陷地、留青、圆雕、透雕、深浅浮雕等各种技巧。

坚守30余载 躬耕不辍

1996年,薄云天得到中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王世襄的指点,后正式拜师,潜心钻研竹木雕刻,并不断参阅各种文献资料,向专家拜访学习,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传承了竹刻技艺。凭借30余年潜心钻研,薄云天被评为国家一级雕刻师

走进竹刻大门,薄云天被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在旁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竹片,在薄云天手中稍作加工,就成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雕刻作品。

栩栩如生的花鸟、形神兼备的关羽……薄云天的竹刻工作室内,一件件镇纸、臂搁、笔筒上刻画着造型各异的图案,其山水,收壮美天涯于咫尺竹面,意境深远;其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其花鸟,翎毛似能感其乐闻其声,给人以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

制作精良 巧妙安排

一件作品,从竹子的选材到雕刻,薄云天了然于心。“好作品需要好材料。竹龄三四年的毛竹最好,表面光滑,节长且粗壮,不易变形,打磨后质感更佳。”薄云天说,为寻找合适的竹材,他每年都会去安徽徽州附近挑选合适的毛竹。毛竹先剖成竹片,用开水蒸煮,去除竹片中的蛋白质,防止虫蛀。几道工序过后,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

工艺典籍《考工记》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当良。”薄云天的竹刻作品遵循这一原则,经百年传承颇具风格,即“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

在雕刻前,他用毛笔在竹料上先简略勾图,再用圆刀、平刀等工具依样刻出图案来,然后进行层次、做底,以及特殊效果的画面处理。他运用了切、铲、刻、敲等手法,刀具则包括单口、平口、槽刀等,“平均一件作品要耗时一个月以上,竹刻入门,刀工非常重要,要在竹面上雕刻人物字画,手中的刻刀就好比画笔,讲究刀工流畅,注重轻重缓急。”

心无杂思 独具一格

相比于传统竹刻,薄云天的竹刻更具新意。他从诗词中吸取灵感,并吸收了文学、音乐、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竹刻形式。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竹木牙角研究专家刘静对他的评价是:“改进了刻法,融入了中国绘画风格,形成了自己画风清逸文气的古韵特点,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在薄云天看来,要甘于截断物欲,执着于技能之修炼与品格之养成,全身心去追求竹子、竹人、竹刻三者合一的最高境界。

学艺至今,薄云天创作的艺术精品数十件,获得了业界高度认可。2012年薄云天的竹刻作品入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出版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2015年,他的竹刻故事编入徐华铛主编的《中国竹雕》一书。近年来,薄云天的竹刻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国家级大展及博览会,并多次斩获金银等大奖。其竹刻作品《柏鹿图》《葛一龙像》《秋山泛舟图》等,被国内外名家及博物馆收藏。

(记者 张泰源 编辑 李雨颖)

宣统通宝图片及价格表大全

老虎唯一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