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似为象形,那么,不似无疑就是抽象了。但是,大千石界,似者何其稀少,那么剩下的不似之石就都是抽象石吗?这显然值得商榷。
抽象石的鉴赏因为其评判标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掌握,往往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滥用,要么被误读。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非具象石统统归类于抽象(意象)石。很多观赏石只是石头,还无法称其为奇石(更遑称其为艺术品),没有必要归类。
台湾现代雕塑大师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具有写意抽象特征,借鉴了奇石的表现特点。
从艺术起源上说,抽象(意象)艺术源于具象艺术,这需要赏石者具备相当的艺术涉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欣赏抽象艺术,往往需要像欣赏音乐一般的心态,也就是用心灵直接感受,倚赖直觉,无需辨识。比如对于梦,最使人不能忘怀甚至深受震撼的不是梦中发生的情节,而是梦的意境中所传达的气氛和情绪。你能够感受,但却不能言传。抽象艺术传达的就是气氛和情绪一类的体验,而不是形象或是主题。
当代雕塑家展望的不锈钢雕塑”假山石“
美国罗森布鲁姆原藏清代菊花石,被加工成古典赏石形式(始北山房藏)
如果说,抽象艺术严格来说并没有可以界定的标准的话,那么古典赏石无疑就是一种突破,一种范式。这也是中国古代赏石对于抽象艺术的一种探索,一种贡献,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一直以来,古典赏石成为赏石中的另类,抽象石的代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宠儿。
灵璧石“蓦然回首”,似与不似(王衍平藏)
灵璧石“冠云”,具有云头雨脚之态(合肥吴家花园藏)
所谓古典赏石,就是指以瘦漏透皱为结构特征的、以抽象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赏石,它曾经在中国古代赏石中占据主导地位,古代四大名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均属于古典赏石范畴。即使在今天新开发的石种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新疆风凌石、内蒙戈壁石、广西都安石、墨石、江苏栖霞石等。也就是说,以太湖石等为代表的古典赏石,主要欣赏的是一种抽象审美,虽然其中景观、象形也有所见,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非洲戈壁石“小玲珑”,造型结构类似古典赏石(得云轩藏)
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赏石的抽象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种接近程式化的样式,在结构上以透、漏、皱见长,漏与透两者意思比较接近,是指石体的结构表现为孔窍通达,剔透玲珑,漏侧重指上下贯通,透侧重指前后贯通,皱是指石体表面的凹凸褶皱肌理;造型上取法瘦、危、变,瘦是指冗繁削尽,婷婷玉立,多取立式造型;危是给人以危危欲坠的感觉,多取上大下小之态,俗称云头雨脚;变是指形态上富有变化而非定型,可谓曲尽其妙。
苏州狮子林供置的一方太湖石,似像非像,云头雨脚,极富意韵。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总结道:“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都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或匀称,这在自然中已可见出。”而古典赏石与之背道而驰,与形式美学是完全格格不入的,也是一种反形式美,包括唐宋以来历代著名诗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均认为是一种“丑”,近代刘熙载在书论专著《艺概•书概》中对此作了终极意义的总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英石“云骨”,冗繁削尽显清瘦(十八石斋藏)
古典赏石以丑为美,所谓丑其实也与抽象相关。案《说文解字》,“丑”(醜)本意是可恶如鬼。鬼怪虽然可恶,但毕竟是虚构之物,这也说明古典赏石所独具的那种超乎人们想象丰富而又难以捉摸的表现力,这是一般人为的艺术品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唐宋诗人心目中,这种丑状也是和鬼神直接相联系起来的:“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唐•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唐•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巉顽累叠百千状,人兽鬼魅相仿佛”(宋•金君卿《怪石》),等等。
苏州园林博物馆一方太湖置石,具有透风漏月之韵
古典赏石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抽象之态,过去人们往往以天上变化莫测的云彩以命名奇峰怪石,诸如古典园林中的著名置石瑞云峰、冠云峰、皱云峰等等。一方面,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头为云根,云与石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另一方面,云是不断变化而非定型的抽象物,以云来命名也就意味着古典赏石造型上的不可捉摸性,也就是一种抽象美。古典赏石都属于山石类碳酸岩,容易风化腐蚀百变结构造型,当代赏石以水冲石、风砺石类硅质岩居多,虽然不易形成瘦漏透皱结构抽象造型,但也偶有所见此类经典造型,弥足珍贵。
苏州吴江静思园的镇园之宝灵璧石”庆云峰“,孔洞遍布,透漏有加
苏州留园镇园之宝”冠云峰“,背部明显有修治加工痕迹
相对来说,当代赏石由于质地多非碳酸岩类,其抽象形态更多地体现在线、块、面上,其表现的形式要多样性的多,其中不少造型是从现当代抽象艺术中寻找到的一种灵感。摩尔石的得名和鉴赏可谓典型一例,这也是赏石艺术向美术界及主流社会推广普及,求得认同的一种体现。
摩尔石是20世纪末广西红水河水冲石中崛起的新秀,主要产自大化县岩滩。摩尔石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1898—1986)的名字,这在石种的命名上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例。摩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体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线外形,被认为是受到他的出生地约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启发。摩尔雕塑更多的是居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抽象意味,线条柔和,体态夸张,开阖自如,十分大气。摩尔石几乎都是以似是而非的抽象类居多,其体块和轮廓线条极富雕塑感、动感和张力,主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又震撼的美的感受。
广西摩尔石“无题”(黄云波藏)
如果说,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古典赏石以造型、结构取胜的话,那么摩尔石就是以体块、线条见长,它并不强调主题的确定性和象形程度——事实上许多摩尔石精品确实很难命题。同样,观赏石的各类自然元素之中,包括质地、色彩、形状、纹理、结构等,凡是以某一两项见长,甚至以某一项见长,只要其契合了形式美中的均衡、匀称、节奏、韵律乃至黄金分割等原理——按照亨利•摩尔说法:“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得起推敲的形式,仅仅带有空洞的石头,也可以构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其主题表现带有不确定性,都可以视作为抽象石。
广西摩尔石往往似与不似之间,主题带有不确定性(黄云波藏)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奇石的各类自然元素视为形式、主题形象视为内容的话,那么,当形式大于内容,即包括色彩、形状、纹理、结构以及点、线、面、块等某一项特别突出、有迹可寻、符合形式美感的非具象奇石,都可以视其为抽象石。这除了个体石头之外,也包括有一些石种,以某一类自然特征见长,少见主题形象。如广西来宾卷纹石、灵璧纹石、新疆泥石等,大都以纹理奇或美取胜,很多精品也并不一定有主题形象,但这并不丝毫减弱其表现力;来宾石胆石、新疆雅丹石、青海结核石等,单个结核体或多个联合体的肌理造型十分奇特,饱满丰富,变形夸张,往往给人感觉似与不似,却回味无穷;广西卷纹石、古陶石、台湾铁钉石、湖北云锦石、绿松石等,肌理结构十分怪异,变幻莫测,很少出特别具象的象形石,更多的可以作抽象石来看。
广西来宾(大湾)卷纹石以凹凸有致的纹理取胜,偶见袈裟纹,似曹衣出水(枕石斋藏)
绿松石“朵云飞彩”,造型云头雨脚,类似古典赏石样式(王宏藏)
概而言之,只要奇石的(某种)形式(美感)大于内容(主题)的,都可以视为抽象石。
陈炉石“劲健”,颇似灵璧石,抽象不具象(倪国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