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紫砂艺人,在用如此的本山料,制作这样的壶吗?
制作如此的仿古壶,大有人在;但选用如此的本山料,几乎没有了!
这把传统半手的仿古壶,作者手上的明针功力应该是不低的,所欠缺的就是对壶作品的艺术审美内功——壶架子搭得太大众、太随意了。一句话,把好料子做成了普品。
淘这样的紫砂壶,目的就是“培训”热爱本山泥料的壶友,让他们对小众一些的宜兴紫砂壶,首先在泥料层面,开始对本山泥料,来个直接地“面对面”和真实的使用感受!
“泥比价黄金”的论断,今天很多人不认同,但这个观点不是现在出现的。明末崇祯年间,江阴人周高起(1596~1645),在其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中写到:“……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时名家的紫砂壶作品,按重量计价,土与黄金不相上下了。周高起强调名家,是因为名家作品的艺术水准高而能“点土成金”。同样,今天的紫砂壶,如果艺术水准够高,即便不是名家,成交价格也存在着“可与黄金比价”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真正的本山料已经稀缺,“物以稀为贵”而产生溢价。而且,这个溢价趋势向上是确定的;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壶友感受不到。
抛开上面的价格比对不说。回到现实中,如果紫砂艺人手中还存有部分优质的本山泥料,那千万别再做这样的仿古壶了:
那做什么样的仿古呢?同样的泥料,可以参考做这样的仿古:
二者在紫砂玩家眼里,不是同一个档位价格的壶;虽然,它们同泥;虽然,它们的作者,同不为名家。(宏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