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品鉴网

信阳毛尖名字的由来:一段历史的回顾

03-18

信阳毛尖名字的由来:一段历史的回顾

色、香、味,形是审评中国茶叶的四大标准。中国茶的外形多安多彩,美轮美奂,令人陶醉。信阳毛尖的名字就来源于它秀美的外形。

信阳毛尖之名起源于清末,定名在解放初期。信阳茶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有过不同的叫法。唐代,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这时信阳茶的名字称为大模茶。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宋代以后,散茶开始出现,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宋《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日散.....散茶出淮南归州。”明代,朱元璋禁制饼茶,散茶完全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叶茶”。“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

据考,“信阳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巴拿马获奖后更名“信阳毛尖”。它的制法同时借鉴了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新中国成立后,把它归于“毛峰”一类,河南将产于信阳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成为“豫毛青”。

民国14年(1925), 本云茶社的唐会卿试用“我把”炒茶,茶条满锅散开不成团,答条也较紧匀,但茶仍欠直,外形仍不够美观。后来,吴彦远在用散把炒制过程中,不时用手抓起茶叶,观看炒制程度,同时把结成团块的茶叶撒开、甩出再炒,如此反复,炒出的茶条比较紧、直,色泽也变得鲜绿光润,人们称之为“理条”。“理条”使茶叶出现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建国初正式称之为“信阳毛尖”。

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同时,在信阳市各茶区除信阳毛尖外,仍有其他名称和品牌茶叶存在。

广东草龟是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黑钻石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