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品鉴网

四川汉阙大赏:探寻历史的深度与韵味

05-15

四川汉阙大赏:探寻历史的深度与韵味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渠县汉阙,静待时光


,溯源于门,多为古代宫殿、城垣、陵墓、祠庙等入口处左右竖立的楼观,是象征礼仪和彰显地位尊崇的装饰性建筑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阙,门观也。”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将院墙外防御外敌的岗楼,逐渐改造成了彰显威仪和身份的外门。它们大多以石刻成,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呈起伏之势,又因古代“缺”与“阙”相通,所以当“门”与“欮”相遇之后,变有了“阙”的雅称。


据考证,阙,至迟始于商周,定型并盛于汉,衰落于两宋。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故又称汉阙。





阙韵纷呈





《古今注》中说:“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用阙来“标表宫门”,除了显示威严之外,还可登临“远观”,这就是阙的原始功能


随着阙的发展,阙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主要有:第一,表示门的含义;第二,地位等级的象征;第三,天子发布号令,大臣奏事思过的地方;第四,观天象之功能;第五,人神交通的媒介。


阙的分类多种多样


按照形制与规模等级,分为帝王专用的三出阙(最高等级)、诸侯用的二出阙(子母阙)、普通官僚可用的单阙等;非王侯或官方不可建阙。最早的三出阙实物为秦始皇陵三出阙。


阙的建筑形式


按照材质,分为木阙、土阙、石阙三种。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基本上是石仿木结构,这种结构的阙,既有石结构的耐久特点,又有木结构的灵活变化,兼有二者之长。


按照用途和所在位置,分为宫阙、城阙、墓阙、庙阙。


↓宫阙↓


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现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


午门又称五凤楼,在正门两旁的侧门上,还特意加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的名字,以保存原来宫阙的遗意。从唐宋以来的绘画和遗址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将双阙两观与宫殿宫门相结合的形式,可见其演变发展由来已久。


午门正楼(引自: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


↓城阙↓


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以为守望,称作城阙。从现存实物和古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可以看出,其形式上有单阙对立,有带子阙的,还有两阙之间连以门楼阁道的。


汉代单阙画像砖

汉代双阙画像砖


↓庙阙↓


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有著名的嵩山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又称“中岳三阙”。三阙均为石制,于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所建,庙毁阙存,阙身上有汉代隶书题记和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太室阙(引自: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启母阙


↓墓阙↓


到汉代,阙又用于墓前,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墓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类型。两相对称,中阙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尤以唐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墓神道前的双阙遗址最为显著,借双峰以为阙址,气势更为雄伟。


杨公阙





阙从何来





学界普遍认为,阙最早产生于周代,主要为宫阙和城阙。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更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阙只是瞭望、守卫的木楼,部落氏族在栖息地修筑以防卫野兽、抵御侵略。


从商周开始,阙这种建筑形式就出现在文献中,《诗经》里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阙演变成一种礼制性建筑,以此彰显威严和地位,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用。


至春秋时期,阙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的建筑范式。《左传·莊公二十一年》载:“郑伯享王于阙西辟”,此处的“阙”,便指宫殿两旁的建筑。


至秦汉,阙日益兴盛。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


阙的形制、功能、样式随着社会结构和实际需要的变化而趋于多样,阙在汉朝不仅使用场景更宽,使用的阶层“门槛”也降低,不唯天子、诸侯,不限于朝廷,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阙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象征礼仪和地位的礼仪性建筑,即《白虎通义》所载:“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


魏晋南北朝之后,礼仪性的陵墓阙、祠庙阙走向衰落。


除延续汉代阙制之外,有了新的变化,以围墙将双阙和城门连接,形成完整独特的凹字形三出阙城门建筑形制。这种形制也逐渐影响到了唐宋的门阙制度。


唐宋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阙制出现新的变化。


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阙更多是作为宫殿、皇权、家国、城楼等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如李白笔下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岳飞词里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相关体现。


元明清时期,阙走向衰退,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仅皇宫正门还继续使用,但形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更加简化和灵活。


它们或与殿宇建筑群浑然一体成为午门、角阙、楼阁等,或演变为牌楼、牌坊、岗亭等。明清故宫午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向我们展示着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精髓。


至近代,不少国内外文人学者对汉阙持续研究。


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谢阁兰在四川渠县、绵阳等地考察了沈府君阙、平阳府君阙、李业阙等,后在法国出版《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将四川汉阙照片对外公布,引起了世界普遍的关注。1939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刘敦桢、陈明达等学者,专程到雅安、渠县考察了高颐阙、冯焕阙。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写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称两汉为享堂碑阙时代,亦无不当也。”鲁迅先生更是收集了众多汉阙拓片。


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拍摄的沈府君阙

汉沈府君墓阙全景,画面中考察者为陈明达(左立者)和梁思成(右蹲坐者)(引自:西南建筑图说(四川部分)





阙盛于汉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现保留下来的大多为汉阙。汉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最古者距今2000余年,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汉代唯一留存的地面建筑实体。汉阙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6个部分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质仿木结构建筑。阙基为整块石料凿成,平面呈矩形。阙基之上矗立着用砂石做成的阙身,楼部由4层大石块叠就 。


一座汉阙,就是一座汉代建筑的模型,台基、阙身、顶盖俱全。阙的建筑设计和阙身雕刻图案、铭文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载体。


此外,汉阙还是帝国的象征,是汉代许多著名政治事件的发生之地。巍峨的汉阙,传达出的不仅是至尊权威的建筑语言,还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朝气魄。





四川,汉阙的半壁江山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关于阙的已超过1100余首,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阙之普遍。古诗文中所谓的宫阙、城阙,目前已难寻遗迹。


中国存世的阙绝多为汉阙,除中岳嵩山的三阙为祠庙阙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墓阙。据不完全统计,现存47座,其中四川省24座,山东省11座,河南省4座、江苏省1座、重庆市6座、北京市1座。


中国汉阙分布图


忠县丁房阙


四川,是我国发现汉阙遗存最多、保存完好、艺术价值高的省份,其数量超过全国范围内现存阙的三分之二。大部分为有子阙的双阙,时代早、工艺精。以雕刻本身而言,巴蜀汉阙上所刻之像,有的古朴遒劲,有的细腻流畅,多为中国图像雕刻史上的杰作。


四川的汉阙,广泛分布在渠县、雅安、梓潼、芦山、德阳、夹江等地,又以渠县最为集中。梓潼李业阙、绵阳平阳府君阙、德阳上庸长阙、乐山杨公阙、雅安高颐阙等,都是国保中的极品。


上雍长阙


渠县,汉阙故里


渠县,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渠县岩峰镇至土溪镇的古驿道上,不足10公里的道路旁密集地分布着冯焕阙、沈府君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赵家村东无名阙、西无名阙六处七座汉阙,是四川汉阙最集中的区域。2001年,六处七座汉阙以“渠县汉阙”之名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焕阙就在村口,加上东、西无名阙,一个村里就有三座汉阙。冯焕阙高4.6米,由顶盖、楼部、阙身、台基四部分构成,层层相叠,顶盖为重檐庑殿顶,其上雕有椽子、连檐、瓦当、瓦陇图案;楼部刻出栌斗、斗拱、方胜图案,正面两斗拱间刻青龙,背面刻玄武;阙身由整石雕成,正中书有:“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


冯焕阙形体较小,朴素归真,色伽兰称赞它为“绝优美之物”,梁思成也赞誉它“曼约寡俦,为汉阙中唯一逸品”。


冯焕阙

沈府君阙,渠县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幸存者。


其他无名阙的主人已难以考证,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的艺术成就,确属阙中精品。


赵家村东无名阙

王家坪无名阙


当地为此修建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览阙路,并于2015年在7尊汉阙的地理分布中心设立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为中国首座以汉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


李业阙,缘起之“阙”


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属单阙,现仅存一段阙身,为独石刻成,顶为后世所配,为现存汉阙中年代最早者



李业阙形似碑碣,高2.5米、宽约1米,由红砂石凿成,呈下大上小的方柱形。阙身正中阴刻隶书“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八字,字迹清晰。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题记。建国后,移至现址建亭保护,并将有关阙的明碑三通立于阙后。


李业阙


高颐阙,抗鼎之“阙”


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左阙仅存阙身,顶盖是后来加上去的,右阙高590厘米,就连附属的耳阙也保存至今,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也是中国现存汉阙中结构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被誉为中国汉阙的抗鼎之作,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颐阙(戴国宏 摄)

高颐阙与石兽


右阙为重檐庑殿顶,四隅有憨态可掬的角神,其下露出24只枋子头,每只上书隶书铭文,从正面左起,四面依次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楼部、阙身以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圆雕等多种技法,雕刻车马出行图、鸟兽率舞图、季札挂剑图、夷人献宝图,以及三足乌、翼马、九尾狐等神兽。


高颐阙上的石刻


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学者、建筑名家对高颐阙的给予高度评价。鲁迅在看到高颐阙拓本后赞叹:“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并手绘高颐阙图;1939年,梁思成、刘敦桢完成了对高颐阙的测量、绘图、拍照等研究工作,赞美其为“中国最美汉阙”;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高颐阙》电视专题记录片,对高颐阙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报道。


鲁迅手绘高颐阙(资料)


樊敏阙,大成之“阙”


位于雅安市芦山县芦阳街道黎明社区的芦山东汉石刻馆内,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为扶壁式双阙,阙及石刻均为东汉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遗存。


樊敏阙碑(刘乾坤 摄)


其右阙已废,目前所存的左阙,高4.99米,宽2.25米,厚0.92米,全阙由座、壁、斗拱层、檐、顶组成。斗拱层四角有力士举臂托负,显示出力能擎天的气概;主阙正面檐下有浅浮雕“龙生十子”神话故事图像。左右檐下分别刻有“西王母”“玉兔”等神话题材图像,雕刻技法严谨、简练;顶脊的正中,雕有一只口含绶带的雄鹰,姿态威猛。


樊敏阙阙首

樊敏碑旁的石刻瑞兽


该阙展现出汉代高超的石刻技巧,相继被收录于《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卷》《四川汉代画像石》《西南丝绸之路》《四川汉代石阙》等图册专辑中。


平阳府君阙,无双之“阙”


坐落于绵阳市绵阳科技馆前,约建于汉献帝初平、兴平年间(公元190年~195年),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阙为子母阙,由一大一小两座阙组成,均由阙基、阙身、阙盖、阙檐、介石和阙顶六部分组成,全由条石和板石堆砌。两阙南北相距26.2米,其中南阙通高5.45米、宽1.66米,檐枋头上原刻“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今存“汉”“平”两字、“府”字依稀可见;北阙高5.29米。此阙特别之处在于,南梁时期由于佛教盛行,有人在阙身上另凿出了 33 个佛龛,形成汉阙中独一无二的景观。


平阳府君阙及其模糊的字迹(左为南阙,右为北阙)


细数流光,汉阙千年伫立,风雨飘摇磋磨,它们历经沧桑岁月,或繁复沉雄,或简约优雅,仍轩昂气魄,仿佛一本本厚重的史书,只待你细细品读。





备注:部分照片来源与资料由市县区文旅局供图

银元价格

八哥犬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