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品鉴网

葫芦种植全攻略:病虫害防治篇

04-14

葫芦种植全攻略:病虫害防治篇

葫芦绵腐病

症状:瓠子、葫芦绵腐病为害症状:苗期染病,子叶呈水浸状,常引起猝倒。结瓜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贴地面和距地面较近的瓜先发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边缘不明显,逐渐蔓延到整个果实,病部下凹。后迅速变软,导致整个瓜变褐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瓠子、葫芦绵腐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在12至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可在土中长期存活。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淡水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气温高(25到30摄氏度)、多雨连阴天、土壤湿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和耐湿的品种。(2)育苗期及瓜长出3片真叶以前要注意防止幼苗猝倒病。(3)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种植或采用高畦或起垄种瓜,防止雨后畦面积水,合理施肥,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或CM亿安神力菌沤制的堆肥。避免果实与地面接触,同时要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多中耕,棚室栽培时要注意放风、降湿。(4)苗期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600至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P.M至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

葫芦果斑病

症状:瓠子、葫芦果斑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果实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大小4至8毫米,褐色至深褐色,没有边缘,发生多时常相互融合,形成大块病斑,后在病部生许多小黑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瓠子、葫芦果斑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管理粗放、水肥条件差、长势弱的瓜易发病。

防治方法:(1)定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或CM亿安神力沤制肥料。苗期及时松地、锄草,促进根系发育,甩蔓后及时压蔓、盘蔓。 (2)浇水宜少不宜多,雨后及时排水。 (3)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选择高燥地块或采用高畦栽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发现病瓜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绿得宝悬浮剂4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比0.5至1比240倍式波尔多液、12%海宇博尔多乳油(松脂酸铜)800至10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至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葫芦枯萎病

症状:自幼苗至果实成熟期都可发病。幼苗受害早时,不能出土,即在土中腐烂;或出土后不久顶端出现失水状,叶色变浅,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变褐收缩,病苗枯死。剖开可见维管束变黄。成株期发病,初期通常从基位叶发展,同一张叶片由顶部向基部枯萎。病势发展缓慢时,萎垂不显著,瓜蔓生长衰弱、矮化,中午萎垂,早晚可恢复,3~6天后,全株叶片枯萎,死亡。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时,病势发展急剧常有“半边枯”现象出现,或叶和蔓茎可突然由下而上全部萎蔫,表皮多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皮层腐烂与木质部剥离,根部腐烂易拔起,在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可产生白色或分红色霉层。剖开病蔓,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发病因素:(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氮肥施用过多,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不通风透光易发病。(2)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易发病。(3)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的易发病。(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高温高湿、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易发病。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2)选用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田块,并深沟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3)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治病虫的重要措施。(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不得混有植物病残体。(5)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6)水旱轮作、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7)选用抗病 、无菌、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8)合理密植,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9)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二、生物防治:(1)浇灌或喷淋:2万亿活孢子/g特立克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阿米西达嘧菌脂悬浮剂1000~1200倍液。(2)药土:3%中生菌素或3%多抗霉素或2万亿活孢子/g特立克可湿性粉剂1份+克线丹{或米乐尔颗粒剂}1份+干细土50份,充分混匀。三、化学防治:(1)浇灌或喷淋: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2)药土:百菌清或托布津或恶霉灵或多菌灵1份+克线丹{或米乐尔颗粒剂}1份+干细土50份充分混匀。(3)熏烟剂{保护地用}:10%速克灵烟剂、一熏灵烟剂、 45%百菌清烟剂。(4)涂抹剂:速克灵或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调成100倍糊状液。涂抹方法:发现病株或病枝(最好剪去病枝),可用毛笔蘸以上药液涂抹病部,病重的过5~7天再涂一次,这种效果较好,如用防落素或2,4D,同时加上以上药液蘸花效果更好。

葫芦绿斑花叶病

症状:瓠瓜绿斑花叶病是系统性感染的病害。田间被感染的植株叶片变小,呈现出明显的黄绿嵌纹,严重的绿色部分皱褶凸起,节间缩短、开花少、结果明显减少,在温室中接种后10~1.5天新叶可见轻微斑驳,后期叶片变小并呈现明显嵌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种子和土壤传毒,遇有适宜的条件即可进行初侵染,种皮上的病毒可传到子叶上,20天左右致幼嫩叶片显症。此外,该病毒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高温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无病毒的有机肥,培育壮苗;农事操作应小心从事,及时拔除病株,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2)在常发病地区或田块,对市售的商品种子要进行消毒,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2~3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3)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4)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800倍液、3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NS-83病毒诱导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667平方米用75克加1kg开水浸泡12小时对水 15kg喷洒。此外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硫酸锌1500倍也有一定效果。

葫芦褐斑病

症状:瓠子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黄褐色至棕黄褐色病斑,大小 10~22毫米,形状不规则。病斑周围水浸状,后褪绿变薄或现出浅黄色至黄色晕环,严重的病斑融合成片,最后破裂或大片干枯。葫芦褐斑病 发生于植株生育后期,主要为害叶片,产生浅灰黄色或褐色至灰褐色不规则病斑。症斑边缘不明晰,别于其他叶斑病,大小5~20毫米,大小差异很大。后期病斑穿孔或融合为大块枯斑,致叶片干枯或脱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逐渐扩展蔓延,湿度高或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蒲瓜、中熟青葫芦等优良品种。(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7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1∶1∶240倍式波尔多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葫芦炭疽病

症状:瓠子、葫芦炭疽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6毫米,初淡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黄色点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即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品种。(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3)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4)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棚室可喷撒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m2 l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葫芦蔓枯病

症状:葫芦蔓枯病主要为害茎蔓和叶柄、叶片。茎蔓和叶柄染病,初生长梭形灰白色至褐色条斑,扩展后融为长条形斑,深秋病原菌的子实体突破表皮,病斑上布满小黑点。叶片染病初生不整齐褪绿斑,沿脉扩展,后变成浅黄褐色,斑边缘深褐色,其上也生子实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靠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子叶发病。土壤含水量高,气温18-25℃,相对湿度85%以上易发病;重茬地,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扁蒲CG一66—10、CG一70一2、CG一70一5抗病;(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3)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4)高畦栽培,地膜覆盖,雨季加强排水;(5)发病初期喷洒40%新星乳油9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6)棚室可喷撒5%防黑霉粉尘,每667m2 1kg,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收获前5天停止用药。

葫芦霜霉病

症状:葫芦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初生黄绿色斑点,扩展后变为浅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扩展后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致叶片变黄褐色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灰色至紫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别于瓠瓜细菌性褐斑病。该病为害较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南方终年种植黄瓜、南瓜、瓠瓜地区,病菌在病株上辗转为害。在北方冬季不能种植黄瓜、瓠瓜的地区,瓠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源尚未明确:病菌孢子囊有可能从南方的病株上随风吹到华中或华北,辗转传播蔓延,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田间瓠瓜霜霉病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于发病。瓠瓜霜霉病发生比黄瓜霜霉病温度要求稍高,其发病适温为27℃,入夏以后连阴雨天气多或忽晴忽雨或反季节栽培易发病,田间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普通方法:(1)地爬瓠瓜较搭架瓠瓜发病重,应改为搭架栽培。雨后注意排水降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加强通风透光,生育中期适当追肥,增强抗病能力。(2)为弥补雨季昆虫授粉不充分,可在傍晚瓠子开花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产量。(3)合理密植,并注意加强通风透光等措施,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4)高温闷棚。发病期,晴天中午关闭风口,利用高温闷棚2小时,气温掌握在45℃左右。(5)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药剂方法:(1)从避免病害的角度棚室内湿度最好保持在90%~95%,尤其要缩短叶面结露的时间或将其控制在间歇状态。生产上由于作物表面温度因夜间辐射散热作用,植株的体温有时比棚室内气温低,当这时棚室内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时,气温和结露温度(露点温度)相等时,植株表面即产生结露,此外,日出后作物表面温度上升速度较气温慢,当土表水分蒸发致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状态,则植株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这种情况也会出现结露。看来,结露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但其频度则因地区、季节、设施条件不同而异。管理上设法缩短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2)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或甲霜铝铜6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病情严重时可喷700倍液大水量,或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700~800倍液,苦瓜对铜剂敏感苗期慎用,生长期要严格控制用量和浓度,以防发生药害。苦瓜霜霉病与白粉病混合发生时可喷洒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收获前4天停止用药。(3)烟雾熏治。每667m2每次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250g分堆放置,点燃后闷棚,一般于傍晚开始,次日早晨结束。

葫芦白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片染病 初生稀疏白粉状霉斑,圆形至近圆形或不整形,发病轻的叶片组织产生病变不明显,条件适宜时白粉斑迅速扩展连片或覆满整个叶面,形成浓密的白粉状霉层,致叶片老化、功能下降,叶片干枯而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温室里的花卉上越冬,此外也可在棚、室瓜类作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以后,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人需24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适温1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升高,湿度适宜,上午6时至下午3时有微风适于孢子飞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时最适。分生孢子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无水或低湿虽可发芽侵入,但该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菌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喷药切断病菌来源两方面入手。(1)选用抗病品种。(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3)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40%福星乳油7000倍液,隔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瓠瓜幼苗期沤根

沤根主要由于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呼吸不良造成的。尤其是在冬季发生更为严重。其表现为幼苗叶色变深,在中午时出现叶片萎蔫,幼苗停止生长,拨出后根系呈黄褐色,毛细根很少。

沤根是生理性病害,主要应采用降低苗床水分含量、增加土壤通气性来解决,可通过苗床松土和降湿提温来防治并减轻其危害。

瓠瓜猝倒病

瓠瓜幼苗的猝倒病发生较为普遍,是目前瓠瓜苗期的主要病害,猝倒病在苗床上的症状是:幼苗被害后,茎基部出现水浸状(像开水烫过一样)病斑,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病部缢缩呈线状,病情迅速发展,幼苗折倒;发生严重时,苗尚未出土即巳烂种烂芽;开始时只是个别苗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向邻近的幼苗蔓延,引起成片的幼苗折倒;高湿条件下,病残体表面及附近的地壤上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

防治措施:

A、选用无病的土壤作为苗床土,如用旧土,应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每平米苗床用30%苗菌敌5克、25%甲霜灵8克、98%恶霉灵2克,兑土或基质2-3千克拌匀撒于苗床的表面。

B、种子消毒处理。

C、加强管理,播前一次浇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浇水一定要在晴天进行,且不要大水漫灌;及时通风降湿,严防幼苗徒长;苗床要做好保温工作,白天不要低于20℃,阴天低温时,可松土提温降湿,阴天转晴后,要加强通风。

D、药剂防治:苗床有少数病苗时,立即拨除病苗,并进行喷药,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_1000倍、50%福美双500倍、25%甲霜灵600倍、72%克露1000倍、72.2%普力克1000倍,每平方米100毫升进行防治。

葫芦病毒病

症状:属病毒性病害,有三种类型:①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多呈花脸状。②蕨叶型,由上部叶片开始或部分变成条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瓣增大,形成花“巨”,植株不同程度矮化。③条斑型:主要表现在果实和茎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邦架等作业时接蛹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③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小时后捞出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2、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诱抗剂葡聚烯糖来防治。病毒病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目前市场上防治病毒病的药剂有植病灵、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毒A、病毒B、病毒杀星等。在通常情况下,若病毒病不严重,一般用上述任何一种药剂防治3次即可,但若病情严重并且环境条件又不利于蔬菜生长时,单靠上述任何一种药剂防治是不理想的。

葫芦红蜘蛛

于6月初开始打药 选择灭虫星、螨死净、杀螨醇等杀螨药剂,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和生长点,每隔7天打药1次。要根据天气情况注意红蜘蛛发生发展趋势,一般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后,红蜘蛛会有快速的发生发展,要注意检查红蜘蛛存活密度情况,如发现密度较大,要抓紧打药防治,并考虑缩短打药间隔时间,始终将虫口密度控制在较低程度。

责。

垂耳兔图片卡通可爱

武夷岩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