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区主要包括双江县的勐库、永德县、凤庆县、云县、耿马具与沧源县岩帅等地,据说20世纪20年代,大理下关永昌祥商号生产的沱茶与紧茶,主要原料就是来自凤庆的晒青毛茶;甚至20世纪80年代下关茶厂制作“班禅紧茶”的原料也多来自于此。
在绵延200多公里、遍布全市8个县的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都有野生茶树分布,野生茶树林超过40万亩。其中,最有具代表性的是勐库1.2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以及永德大雪山10.0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而全市8县均有栽培型古茶树园,现存100年以上的古茶树林有11万亩左右,1997年,双江自治县首次在勐库大雪山海拔2250-2750米地带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林,分布总面积1.2万多亩。
其中,最大的“1号野茶树”基围粗达3.5米。据说该茶树林是目前世界上已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翰林藏色圆茶的茶面与汤色、叶底表现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不仅具有极强的抗寒性等抗逆力,也刷新了全球古茶树群落的多项纪录。
研究人员深入考察后发现,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还要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由于勐库大雪山的野生大叶种乔木茶尚未过度采摘,因此茶质优良细腻,枝梗肥壮饱满。目前市面上颇受欢迎的一款“中茶大雪山红印”圆茶,就是采2006年雨前春尖茶菁,依传统工艺晒、揉、蒸、压制而成,茶面松紧适当、条索肥壮,冲泡后汤色蜜黄、晶莹透亮,滋味醇厚浓郁而甘甜,茶气霸气十足而持久,此外,永德县大雪山古茶树自然群落则分布在永德大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中。
根据专家考证研究发现,古茶树群落属原生自然植被,夹杂着阔叶林,混生在海拔1900-2600米范围内,由于人烟罕至,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其中,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有30万余株、80-200厘米以上的近10万株,树龄千年以上的有近干株、树干最高达25米。
临沧近年迅速发展为明星茶区,自然吸引了许多大型企业前往设厂,而各地茶商也纷纷前往收茶,或作为主要茶品,或作为拼配。
历久不衰的古六大茶山正山茶区老茶号一易武:在偌大的中国地图上,易武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却曾经在半个世纪或更早以前,开启了普洱茶的辉煌盛世。尽管曾经一度没落,茶园也一度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今天却能够重新站起,继续在全球普洱茶发烧市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易武的发迹,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钦命心腹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奉诏执行新政之一的“改土归流”政策。鄂尔泰在澜沧江中下游建设贡茶场,普洱茶随之大量进入京师,广受皇室的青睐。由于普洱茶的需求量迅速增大、利润颇为可观,因此吸引了包括云南省内石屏、建水、墨江等地,以及四川、广东、广西等他乡的商贾纷纷前来,在澜沧江北的曼撤、莽枝,蛮砖、倚邦、革登、攸乐等古六大茶山一带广设茶厂茶号,占尽地利之便的易武因此成了当时最大的加工产地,以“阳春细嫩白尖”的大叶种普洱茶菁制茶,使易武茶无论量与质都一跃为古六大山之冠。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臻于鼎盛,每年可收购茶叶数10万斤,进山采茶的民众高达数10万多,年产毛茶7万至8万担,是易武最为繁盛风光的时期,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每天都有巴士与运货卡车繁忙地奔驰在易武周边道路上,仍不时可发现马帮列队行进的身影。他们或受托将茶菁自陡峭的山区运送进城,或将生活所需驮运至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费用比起货车自然便宜许多,而马蹄哒哒更为老茶重镇增添了不少复古风情。
易武茶园平均海拔约1320米,年均温20摄氏度,茶区中至今仍留有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野生茶,以及大量野放茶园与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等。在多数茶人的心目中,易武茶园是目前古六大茶山中保护最好、古茶树遗存最多且产茶量最大的茶山。茶菁的特色则在于茶质厚重、各茶种香气特异等。
此外,从普洱热逐渐在中国兴起、古树茶菁受到重视的2004年开始,除了大厂纷纷前往易武收购毛茶,台湾也有不少专业茶人陆续涌入,其中最著名的是客家籍的罗乾灶。他接受台湾中华茶联现任会长吴冠巍的委托,深入古六大茶山荒废数十年的深山秘境,包括攸乐、革登、曼撒、曼庄(蛮砖)、杨家寨、张家湾、莽枝大寨、刮风寨、帕溪河等地,与当地少数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寻觅元、明、清三代所遗留、藏在热带雨林中的高大的千年老茶树,再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出了一饼又一饼难得的古树圆茶,长年累月与瘴疠搏斗的打拼历程还让他上了“台湾人在大陆”电视节目,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洁末民初著名的陈云号老圆茶,茶青多采自曼撒张家湾,而罗乾灶的传统茶厂也设在曼撒。
他说,荒山野生茶树群落往往远在村家10公里以外,村民天亮就得出门采茶,日落后才能返抵家门,并立即将茶菁摊在簸箕中静置,晚餐后将菜锅洗净再锅炒杀青。柴火温度约100度、茶叶约40度、时间约5分钟即可。炒熟摊谅后再进行揉捻,并在次日晒青一一整天,当地人认为当天晒、当天收的毛茶会更亮更香;摊凉后再以传统石磨压制完成。至于过度杀青或过度揉捻的问题,他表示杀青温度过高的茶,两年后茶叶会变黑;至于“熟”的标准可以用“闻”的,菁味走掉就算熟了,过熟则会影响日后的发酵。而揉捻至出汁、手感黏黏且条索出来即可。
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茶品都打着“古树茶”的笼统名义贩售,罗乾灶进一步将茶菁细分为“古茶园”与“荒山野生群落茶”两大类。前者即吾人所熟知的攸乐、革登、曼撒、曼庄等六大茶山,树龄多在100岁以上;后者则是崇山峻岭中稀有的千年古茶树,如杨家寨、张家湾、刮风寨、帕溪河等地,村民必须攀爬至二三十米高的大茶树上采集嫩叶,堪称步步惊险,得来不易。
此外,易武 一带还有“文革” 时期留下的荒山茶,但这不是他所要的。他强调说,青饼新茶的茶汤,假如会涩就必然是小树茶,因为越小的茶树茶碱就越重。即便每次费尽艰辛跟着农民寻觅古茶园,直到整个脚都爬满蚂蝗,他还是得眼见为凭、亲身体验试喝才算数。例如,有农民告知在刮风寨找到野生老茶树,他就一路披荆斩棘跟过去。
早年易武茶商多来自石屏,为了饮水思源不忘本,茶商早在清代就兴建了与关帝庙并存的“石屏会馆”,作为当时聚会并凝聚向心力的中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私人商号全部消失殆尽,加上1966-1976年“文革”的肆虐,今天会馆原址早已残破不堪,徒留杂草盘踞屋瓦脊垛的躯壳,以及门外残缺的老旧马槽供后人凭吊。所幸馆内遗留的“断案碑”依然完好,字迹也依旧清晰可辨。
碑石高约1.3米、宽约0.7米,立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碑文共1142字,对当年低茶价、高茶税,易武茶商几经抗争诉讼,终于获得普洱府明白断案,谕令易武土官从此“听其民便,不得苛索”的史实,作了详实记录。唯恐后来的土官故态复萌、继续以苛税扰民,获得胜诉的茶商特别将案例“立碑为记”,成了普洱茶发展史上极其珍贵的文物。
七子级饼茶与茶砖、沱茶、
印级茶从1970年正式画下句号,茶界全面进入七子级饼茶的时代,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各茶厂的代表作品,
早期以勐海茶厂的8582、7582、7532三者为主
8582:早在1975年勐海茶厂就开始生产7582青饼,直到1985年,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向勐海茶厂定制七子饼茶,唛号才改为8582,茶饼较7542、7532较大。
1985年勐海茶厂获准接私单,8582七子茶饼在南天公司定制后必须通过质量检验,并在筒包上贴有绿色椭圆形“中国商检”贴纸标签、英文“CIB”字样,并在1986年正式进入香港,因此该批的858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后期)在台湾也一度被称为“商检茶”。
大叶青饼:该青饼与8582青饼最大不同处在于包装、质量、年份、喉韵等,商检、较8582大叶青饼的樟香较明显,茶气活泼。
市面上还有一款厚纸包装的8582,由于饼身略厚而蓬松,俗称“松饼”
7542与七三青饼、八八青饼
七三青饼: 1973-1975年间勐海茶厂产制的唛号为7542的饼茶,是台湾“玉壶轩”主人五股黄为让消费者容易辨识而命名的,一般外包纸,绿色“茶”字采用二次印刷,陈汉民采用手工印刷,茶字有个框,被称为大口中,“大口中小绿印”为三七青饼特有。
八八青饼:香港茶艺乐园馆主陈国义为1988年开业,将7542取名八八青饼(近几年陈国义将自己的头像及签名附上,作为辨识最高标准)
1998年出品的7542叫“九八青饼”
7532与雪印青饼
7532:早期也被称为雪印青饼,是勐海茶厂七子饼中最细嫩的茶品,采用3-6级原料混拼,产量少,“茶”字为粉水绿,内飞细字尖出,纸筒是牛皮纸,外包茶票纸内的内票也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7532又改成了大票以及竹箬筒包。
下关青饼与昆明七子铁饼
20世纪80年代下关茶厂产制的茶饼,大多以平底铁磨压制而十分紧结,饼背没有布球孔,市场一律称为“中茶牌铁饼”或“下关铁饼”。
下关生产的“中茶牌”铁饼全为生普青饼,统称“下关青饼”竹笋叶七片筒装也可以改为牛皮纸包。
广云贡饼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在印级茶与七子级茶断代的分水岭上,出现了云南大叶种原料在广东制作的普洱圆茶叫“广云贡饼”。
“文革”砖与七三茶坊
茶砖最早以可追溯至可以兴茶庄生产的10两重的生茶大砖茶。
“文革”始于1967年至1977年,长达10年,由于历史动荡,因出现不同版本,但中茶1996年才开始生产砖茶,在1967-1973年,由勐海革命委员会具名生产的250克茶砖,才可以称作真正的‘文革’砖生茶。
1973-1975年由云南省农业商实业公司所产制的,坊间称为“农工商文革砖”。
七三茶坊:1975年或1976年间所产生制的厚熟砖,重250克,辨识方法在外包纸上“水滴云、砖有勾”等,一般多以七三茶砖称之。
四喜方茶与九二方茶
四喜方茶:方茶是压制成正方形的茶砖,清朝时民间多称为普洱贡茶,方茶的蒸压工序与茶砖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紧压时必然会在模具上加上商标或文字,正面大多压制有“八中茶”凸形图样,背面则有“井字格”,压制“普洱方茶”或“福绿寿喜”等不同的字样,其中,以“福绿寿喜”的方茶为最多,又称“四喜方茶”。
九二方茶:勐海茶厂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生产普洱方茶至今,包括100公克与150公克两种,主要以生茶为主,正面压印“普洱方茶”,后面为填满的“八中茶”商标,部分则有俗称“巧克力砖”的九方格,目前较为著名的是1992年所产制的“九二方茶”印制时将“净重100公分”,事后才以贴纸“公分”改为“公克”,作为辨识的标记。
大字绿印青沱与重庆沱茶
1985年,下关茶厂所推出的大沱以5枚竹笋壳包,但单沱的纹格纸包装却标识为“云南紧茶”,由于包装上得绿色“茶”字是以印章盖上,与“绿印圆茶”相似,因此市场上普遍称之为“大字绿印沱茶”或“野生青沱。”
重庆沱茶:沱茶起源四川,所以20世纪70年底,由重庆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出品的100公克的“重庆乌龙沱茶”,香气馥郁,带有些微台湾乌龙老茶陈香。
7562茶砖
勐海茶厂在“文革”末期产制的7562茶砖,在背面印有蓝色水墨水印上得7562茶砖,茶叶为二分熟,标号虽为6级茶青,但实际采用二级幼嫩茶青,7562砖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度改回以生茶制作,背面7562印字也改为红色,20世纪90年底后又改回熟茶,后大益也一直采用。
8972茶砖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勐海茶厂,主要以产制圆茶为主,少数为茶砖,其中8972青砖,采用勐海茶区巴达山的茶树,首批青砖“窄版厚砖”与现常见的“宽版”两种,20世纪90年代仅产宽版,外包装为牛皮纸四片包,除了“八中”标志外,有“云南普洱茶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分公司”,并直接标示“8972”等字样。
1996年以后,大量的陈年普洱茶从香港流向台湾,带动了整个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国加速改革开放的脚步,私营茶厂也纷纷崛起,普洱茶从此进入群雄并起、新茶激烈竞争的局面。云南国营大厂因连番受到重大冲击,而纷纷做出调整生产线、转型、改制、拍卖股权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