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品鉴网

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书法的二十四美

06-12

□本报记者 张体义

6月8日,郑州美术馆,前来观看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分河南、山西、浙江展区,展出的是隶书、楷书、篆书、篆刻以及甲骨文书法作品。甲骨文具有怎样的艺术性?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与态势?6月9日,记者专访了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胡长春。

甲骨文中也有“钟王颜柳”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不仅为中国文字的演变研究提供了可靠材料,也为研究早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胡长春教授曾在《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中对甲骨文书法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渐繁荣的过程进行了梳理。

胡长春认为,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形。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甲骨文已大体具备。

甲骨文的艺术性很早就得到学者的关注。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说:“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沫若用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来形容甲骨文的艺术性,足以引导后人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甲骨文的不同风格。

胡长春介绍,甲骨文有独特的书体美感,相比于后来书体,甲骨文的象形性较强,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诚如他的导师、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徐无闻在《殷墟甲骨书法选》序言中所说:“人们对甲骨文书法感兴趣,自然含有珍重我国最古文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能因为看惯了秦汉以后比较规整的篆隶书,一旦看到写刻比较自由的甲骨文而觉得新鲜,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甲骨文自身的艺术魅力。”

对于甲骨文的书法风格,胡长春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借鉴古人《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的分类,提出甲骨文书法具有“二十四种美”。

胡长春说,唐代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清代有黄钺《二十四画品》。综合考察黄钺、杨景曾、卢派、金学智各家的分类品目,我们认为黄钺《二十四画品》的类分细目更适合用来概括甲骨文书法呈现的艺术风格。于是我们以《甲骨文合集》中的大版甲骨为材料,将甲骨文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分别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澹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隽爽、空灵、韶秀。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从风格上进行详细的分类,对当下更好地认识甲骨文书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当下甲骨文书法创作在风格问题上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思路。

写好甲骨文首先过“两关”

甲骨文书法是传播甲骨文尤其是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写好甲骨文也是困难重重。

胡长春说,甲骨文书法的历史很早,甲骨文书法研究的历史很短。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甲骨文的审美视野由混沌、单一逐步行进到风格多样化,并且得到了书法史的“接纳”。这些成就,无不是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商承祚、潘主兰、徐无闻等几代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积极探索的功劳。他们的甲骨文书法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个性表达,促成了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甲骨文也受到了更大范围、更多层次地接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更多的书法篆刻爱好者参与到了甲骨文的学习和创作中来。然而,随着老一代书法家的相继离去,近年来的甲骨文书法创作正逐步陷入“风格缺失”的泥淖之中,且有向精致的“展览体”倾倒的趋势。这是一种悖论,目前的艺术展览需要大尺幅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而释读出的甲骨文字数偏少,甲骨文字风格瘦硬等特点又不利于创作尺幅大、内容丰富的书法作品。创作大尺幅甲骨文书法作品,非常考验书法家的功力。

胡长春教授说,写好甲骨文书法,首先要过文字关。甲骨文用字既要符合文字学的标准,又要便于书法创作者使用,还要能让读者易于识读,要学术性、艺术性、传播性三重特点兼具,方能更好地传承、弘扬甲骨“绝学”。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出了甲骨文材料库,如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契文渊”网络平台,检索非常方便,极大地方便了书法爱好者使用。其次要丰富技法表达,提升甲骨文线条质感。这是书法的基本功训练,可以从实际的出土材料整理和先贤关于笔墨技法的追求、探讨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多“临帖”、多思考、多比较、多研究,练好基本功,把握甲骨文书法审美,才能写好甲骨文书法,让甲骨文书法这个甲骨学的传播载体更加深入人心。

宠物殡葬火化炉多少钱

天珠品相好坏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