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珂(右二)向写生的学生介绍村庄特色。记者 毕京津摄
寒风中的豫西山区,一片苍茫。来到群山臂弯里的河南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沿村道向上,路边写意墙上的水彩画五颜六色,大河、群山栩栩如生;推门入户,曾经老旧的民居,如今经过整修,外观既保留旧屋感觉,陈设布置又富有现代气息。记者欣赏一番,刚要转身离开,却撞见几位青年画家从山林中写生归来……
这座“手绘村”,在三四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三合村曾是贫困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2016年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27.2%。
曾经的穷山村,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这般变化?这一切要从一个年轻人的归来,慢慢说起……
回了乡
2016年,几个消息接连牵动着三合村村民的心。先是在年初,一个在外多年的年轻人,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村开起宾馆。到了年底,另一个劲爆消息传出,他只用了仨月,就赚了20多万元!
村民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致富的秘诀。
年轻人名叫冯亚珂,1987年生,从小就生长在三合村。“小时候就想离开贫穷的大山。”冯亚珂说自己从小就总在做山外面的梦。后来去外地学美术、开画室,一走14年。可离家久了,他的想法却变了。
“在外写生见识了各种景色后,我愈发意识到家乡的美。”冯亚珂说,三合村古朴自然的原生态古村落景观里,蕴藏着巨大商机。“这是一条兼顾兴趣和赚钱的路!”他决心回家,办写生旅馆。
想法很大胆,路子很新奇,还真赚到了第一桶金。2016年初,冯亚珂借来一笔启动资金,将自家老房子改建成写生旅馆。当年的8、9、10三个月,写生旅馆就接待了2000多名艺术学校和画室的师生。
“仨月”“20多万元”由此而来。
“河南有大量需要到乡村写生的美术生、画家,咱们一起办写生旅馆,不愁客源,一定赚钱!”冯亚珂对登门打听的乡亲道出了计划。
一笔赚钱账,算得村民心动了,可摸摸自己的口袋,很多人又打起退堂鼓。
关键时刻,乡党委决定对三合村投资,还安排村民代表外出调研,学习成功经验。有了好政策,村民这下毫无顾虑了。改造三合村,由此拉开了序幕。
变了样
冯亚珂有想法、有品位,但改造三合村还需要一位能工巧匠。于是乡里找来自学成才、搞景观设计的邻村人李青峰。两个“80后”一拍即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改造,李青峰去了洛阳伊滨区的倒盏村,去了嵩县的两程故里,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在改造时,我们尽量不搞大拆大建,保留老房子、老物件的原汁原味。”冯亚珂说出了自己的理念。
如今,一进入三合村,一座牌坊首先映入眼帘。两根木柱架着一根横梁,顶端铺茅草,正中挂的匾额写着“手绘小镇”,造型简约又别具乡土风情。
过牌坊大约300米,就是三合村的文化墙。远远看去,墙上图案丰富,花草虫鸟,高山流水。走近一看,所用材料却十分寻常,青砖灰瓦,外加一些本地山中常见的黄褐色料姜石。简单的材料,经过艺术加工,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牌坊、文化墙到老井、古宅,三合村里,处处留下了两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
看到三合村的改造热火朝天,扶贫也有了新思路。何不来个“艺术帮扶”?于是,洛阳涧西区在三合村修起了供画家、师生交流的写生艺术中心;焦作市在北汝河边建起了近两公里长的写生步道;村中还建起了供人用餐的写生大食堂。
富了村
见到62岁的张星立时,他正坐在自家旁边的民居里当模特。“在这儿坐上半晌,就能赚50元!”老张开心地说。
曾经三合村穷,张星立更穷。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的他一直没有娶妻生子,是村里的五保户。冯亚珂见他头型长、骨骼感强,推荐他当写生模特。一开始面对学生的目光,老张还有些不自在,但现在已经能和陌生人谈笑风生了。
如今,老张把利用扶贫资金建的两间房子腾出一间,开了家10平方米的“写生小课堂”,又多了一份收入。
2017年,三合村接待5000人次;2018年,接待3万人次;2019年,接待5万人次。“2020年学生来了1万人次,游客来了4万人次。”冯亚珂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这里的热度一点不减。
有客人,就有商机,村民就有干劲。28岁的退役军人武震举开农家乐、卖手擀面,旺季一晌午能卖30多碗;“羊倌”李九春卖羊肉,一年能卖20多只羊,收入不少;笑眯眯的王翠粉织起了老粗布;古稀之年的张留长重新做起了手工豆腐;就连邻村的香菇、木耳,都搭上了三合村的“写生快车”……写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三合村脱贫致富,2018年,三合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19%,2020年全村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以后要引入更多外部投资。”谈起未来的打算,冯亚珂说,“未来将采取合作的发展方式,投资者出钱并负责艺术设计,村里提供场地,合作改造成民宿、旅馆,共享写生经济的红利。”